盘点海外拍卖公司的一些“损招“、”阴招“

众所周知,拍卖是艺术品交易的最最主要的方式。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品都是通过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转手的。就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鸡缸杯,就是藏家刘益谦于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获得。再比如,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他的作品也是不断的通过各个拍卖公司的交易,价格不断的攀升,从而奠定了其一代画神的地位。

关于拍卖公司的那些猫腻,相信在网上已经有不少的吐槽了。下面,我会单单从自己在澳洲的拍卖经历来简单介绍一下澳洲本地拍卖公司的一些“损招“、”阴招“。

 

在澳洲,拍卖公司也是不计其数的。各个州都有熟识本地市场且经营时间长久的“地头蛇“拍卖公司,每周都有不下10场的拍卖会,场均1天一场。正式由于这些拍卖公司的存在,才带动了澳洲本地收藏热的持续不断的延续。不像中国的有些拍卖公司,这些拍卖公司中的绝大部分还是非常有商业道德的,有一说一,该咋办就咋办。然而,就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在行业中,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拍卖公司,他们通过一些看似正常的市场营销手段,往往能取得骄人的拍卖成绩,像神一样的存在,而且还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下面我就会盘点一下他们的”盘外招“,好让藏家们提高警惕。

 

  1. 借用别人的场地来搞自己的拍卖。

通常来说,由于人工和场地租赁费用的昂贵,很多澳洲的拍卖公司本身通常拥有属于自己的场地,每次的预展和拍卖都会在自己家的场地上进行。而有些拍卖行,则会和一些房产中介合谋,在一些富人区的即将出售的房产中寻找场地,明面上是以帮助房产卖家出售废弃的家具为名,实际上则是想利用人们崇富媚富,想在富人的藏品中捡漏的心理,获得免费使用场地的权力,进行拍卖销售,从而获得比其他普通拍卖更好的拍卖结果。

 

  1. 夸大描述,估价虚高。

一般情况下,拍卖公司通常都会对所有拍品进行估价,而这些估价正式基于这些拍品的实际市场价值来决定的。而有些拍卖公司,则会故意抬高估价,并在拍卖图录上夸大描述,使用“博物馆级别的藏品“等字样,来迷惑藏家,但并未在图录中提及拍品的年代。纵使图录上描述的再夸张,我还是要提醒一下各位藏家要分清古董和工艺品的区别。

 

 

  1. 以拍卖为名,卖自己的存货。

这种情况,在国内的拍卖行里也出现过。就是有些拍卖公司利用自己的资源,在各地收揽藏品,而后以拍卖的形式进行销售。这种方式现在也是被澳洲的有些拍卖公司屡试不爽。本文以上提及的2点也正是主要针对拍卖公司在销售自己的货品时发生的。

 

当然,从生意的角度上来讲,拍卖公司的这些做法也是无可厚非。这些只不过是商业上的一些营销手段而已。况且,如果考虑到最终要支付的买家佣金的话,有时候还不如直接从古董店里买的好。一方面有专业人士为你把关,另一方面还能砍砍价,不像拍卖行是多少,就多少。有时候,古董店还会替你做一些整修工作。而这些修复工作都是古董店给予客人的额外福利。所以从收藏本身出发,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在拍卖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藏品身上。不要被其他的方式所迷惑,这样才更加保险。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會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