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玩精残,不玩普全”-关于“品相”,我有话要说

2006年进入古玩圈至今,我已经经历了15个春秋。期间遇到的藏品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在收藏和销售古董的过程当中,我们会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而且很难以逃避的问题,那就是藏品的“品相”问题。今天,我就想要结合自己在这个圈内的十多年的经验,并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对于“品相”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现在古玩行里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市场上新的玩家们普遍存在着唯全品不收的现象。 他们只是觉得只有品相好的藏品才有价值收藏。其实不然。我认为,如果单单是从藏品的货币价值来估算的话,这或许是对的。通常来说,有残的藏品价值只有全品的十分之一。但是如果从藏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来看的话,却丝毫不逊色于全品。就比如我之前拥有的一件清道光青花岁寒三友碗,开门,到代,什么都好就是除了碗口有一处小冲线。询价的有好多,然而最终在了解了品相后,又纷纷退出了。后来,这件藏品转让给了澳洲本地的一位资深藏家,在确认了价格和品相后,他立马就收了下来。过了几年,当我遇到他再次问及那只碗的时候,他毫不避讳的说已经转手了,转手价格也是当年价格的好几倍。可见,目前的市场对于那些开门的但是有残的藏品还是有一定市场空间的。有很多资深藏家都坚持着这样一个信条,那就是“宁玩精残,不玩普全”。

目光转到国外。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我很幸运能够在这样一个国家生活,工作。也正因如此,我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收藏文化。对于西人来说,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品相一说。他们觉得一件藏品在经过了历史的沧桑后,如果稍微有些瑕疵的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恰恰说明了藏品背后的历史价值。试想一下,如果维纳斯雕塑还仍旧保留着原来的两只臂膀的话,她还会像现在那么让人“浮想联翩”吗?很多西人他们都热爱把这些残品视为Study Piece,在学习之余还能享受收藏的乐趣,这就是西人所崇尚的收藏之道。用现在比较高大上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情怀。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抱着排斥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有残的藏品,我们更应该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时候,“宁玩精残,不玩普全”也不失为古玩收藏的另类玩法。

Leave a comment

Please note,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